AI赋能汽车卡箍瑕疵检测实现智能化突破
2024-01-05
AI赋能汽车卡箍瑕疵检测实现智能化突破
近日,常州工图视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州工图视觉”)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汽车卡箍瑕疵检测系统在汽车零部件厂商实现落地应用。该系统通过深度学习与高精度光学成像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汽车制造产业链的质量管控与降本增效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卡箍虽小,却是汽车安全的“隐形卫士”
汽车卡箍作为连接管路、线缆的核心紧固部件,广泛应用于发动机、制动系统、燃油管路等关键部位,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密封性能与行驶安全。传统检测方式依赖人工肉眼识别,不仅面临效率低下、主观性强、易受疲劳影响等问题,更难以对裂纹、变形、镀层缺陷等细微瑕疵进行精准判断。据行业数据显示,因卡箍质量问题导致的汽车召回事件年均增长12%,成为制约零部件厂商交付能力的痛点。
人工检测汽车卡箍表面瑕疵存在多方面难点:
1. 瑕疵类型多样且细微,易漏检误判
●
瑕疵形态复杂:卡箍表面瑕疵包括划痕、凹陷、裂纹、毛刺锈蚀斑点等,部分瑕疵(如细微划痕、微小凹坑)尺寸可能仅0.1-0.5mm,人眼难以辨识。
●
视觉疲劳影响:长时间重复性检测(尤其流水线作业)易导致检测人员注意力分散,漏检率随工作时长显著上升,研究表明人工检测连续工作2小时后准确率可能下降15%以上。
2. 检测标准主观性强,一致性差
●
标准模糊性:部分瑕疵(如“轻微划痕”“可接受色差”)缺乏量化指标,依赖检测人员经验判断,不同人员或同一人员不同时段的判定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
环境干扰:光照强度、角度变化会影响瑕疵可见性(如反光可能掩盖划痕,阴影可能误判为凹陷),人工检测难以稳定控制环境变量。
3. 卡箍结构特殊,检测盲区多
●
曲面与边角问题:卡箍多为环形或异形结构,表面存在弧度、翻边、孔位等复杂特征,人工检测时视线易被遮挡,如卡箍内侧、焊接接缝处等盲区难以全面覆盖。
●
批量检测效率低:汽车卡箍生产量大(单条产线日均可达数千件),人工逐件翻转、多角度检查耗时较长,难以满足高效生产需求。
4. 人力成本与管理压力大
●
培训成本高:合格检测人员需熟悉各类瑕疵标准,通常需3-6个月培训周期,且人员流动可能导致检测能力波动。
●
长期成本累积:按人均日检5000件、月薪6000元计算,单条产线年人力成本约14.4万元,规模化生产下成本显著高于自动化检测方案。
5. 质量追溯与数据统计困难
●
人工记录误差:检测结果依赖纸质记录或手动录入系统,易出现错记、漏记,且难以实时统计瑕疵类型分布、生产批次质量趋势等数据,不利于工艺优化。
●
责任界定模糊:若下游发现漏检瑕疵,人工检测难以追溯具体检测人员、时间及当时状态,增加质量纠纷处理难度。
对比自动化检测的局限性
目前主流解决方案为机器视觉检测(如采用高分辨率相机+AI算法),可实现0.01mm级瑕疵识别、99.9%以上准确率及24小时连续工作,但初期设备投入较高(约5-10万元/台),对小型企业存在一定门槛。不过,随着深度学习算法成本下降,自动化检测正逐步替代人工,成为汽车零部件表面质量控制的主流趋势。
常州工图视觉针对汽车卡箍的多品种、高反光、复杂纹理等检测难点,推出了定制化的卡箍检测系统“深度学习+光谱成像”检测方案。该方案具备三大核心优势:
1.
高精度光学系统:采用高清工业相机与碗状环形光源组合,可捕捉卡箍表面细微缺陷,覆盖裂纹、毛刺、脏污,齿崩等常见瑕疵;
2.
自研算法引擎:基于多种缺陷样本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不同规格卡箍的自适应检测;
3.
全流程自动化集成:通过与产线PLC系统无缝对接,实现上料、定位、检测、分拣的全流程无人化,满足大批量生产需求。
AI视觉技术破局:从“人工筛查”到“智能全检”,深耕工业视觉,赋能智能制造升级。
关于常州工图视觉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工图视觉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工业视觉检测设备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让工业检测更智能”为使命,为全球制造业客户提供从光学系统、算法软件到整线集成的一站式视觉解决方案。